大口径钻井,亦可称为用钻井法凿井,它的试验研究开始西欧。
西欧
1850年德国人肯特使用冲击钻井设备凿了一口直径4.15米,深263米的井筒。初次使用木制筒形结构来支护含水松散层未成功,后来改用比利时人索德罗发明的铸铁井筒支护机构,成功地封住了含水层,当时称这种方法为肯特——索德罗钻井法。1852~1900年西欧国家用此法钻成近200多口井筒。由于这种方法钻井时钻杆受力复杂,如弯曲力、冲击力等,钻具经常掉入井筒,故没有得到发展。
二十世纪初,波兰人沃尔斯克发明了水力旋转冲击钻井机,其钻头由许多小冲击钻头组成,除在水力作用下不断产生冲击作用外,钻头还随着钻杆徐徐转动,以破碎岩石。由于当时液压制造技术的限制,未能得到发展。
1871年德国人郝尼格曼开始试验研究回转式钻机,钻成了两口直径1.5米,深85米的井。这种钻井法的特点是钻具以旋转的方式破碎岩石,一次成井或多次扩钻成井、减压钻进,用泥浆冲洗及护壁,悬浮法下沉井管。它的成功给现代钻井法打下了基础,它的主要技术如压气反循环冲洗排渣的方法,至今还在使用。
1892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为止,欧洲国家用郝尼格曼办法钻成了30余口井,直径在2~7.65米,井深为80~512米,总累计为5300米。钻松散表土层使用刮刀钻头,钻基岩用滚刀钻头。
滚刀钻头
美国1910年从西欧引进钻井技术,但较大量的使用还是在五十年以后,1950年起,美国许多竖井(多为地下核试验井)都采用了钻井法钻井,同时成立了技术实验站,进行大口径钻井法技术的试验研究。据不完全的统计,1953年——1967年间,用钻井法钻成直径0.91~5米的竖井360余口。其中半数为地下核试验井,井径多小于1.53米,其中约60口为煤矿通风竖井,井径在1.8~3.6米;另外约60口,井径在1.37米左右,用于天然气工业;其余90口,用于钾矿、盐矿、硬沥青矿、铀矿铅镁矿等工业。此外美国还将钻井法用于桥基、石油储藏等方面。美国所钻最深的井为1708米,直径3.05米。
地下核试验井
1960年后,美国钻井的比重增加很快,1967年钻井量35600米,为1959年钻井量的23倍。
美国当时使用的钻井机,大部分是用石油钻井或水井钻机改装的,很多钻机可以自移。多采用一次成井,少数为扩钻成井。
扩钻成井
美国的矿山井,多采用井下动力钻井机。初期使用“齐尼”型井下取心钻井机,井架为起重扒杆型。所钻岩屑集中在钻机的沉淀筒中,一个回次完成用专用提取器断取岩心。到1967年止,美国用这种井下取心钻井机,钻成20口井,最大深度150米。唯这种钻机只适合于涌水量较少的不破碎地层。后又发展一种称为德拉夫式井下钻井机,采用全断面破碎岩石的钻井方法,最大井径为3.66米,深488米。
在较松散的地层,井径较小,井深不超过40米时,已能用螺旋钻头钻井;井径较大时,也可以用螺旋钻头开井。同时,美国还研制了一种高速水射流钻井方法,钻直径6.1米的井,每小时可进尺3米。钻头喷咀直径1毫米,喷射速1220米/秒,水压力达3.5~7万个大气压,能钻最硬的岩石。
苏联是1936年开始用钻井法的。1940~1950年利用石油钻机改装的设备钻直径为5~6.2米井26口,总深为1840米。1950年Y3TM6.2型竖井钻机制成后,才进入了钻井新时代,1964年又制成了Y3TM8.75型钻井机,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改进。苏联还先后制成了YKE型取心钻井机,PTE型涡轮钻井机。TM型和KEY型井下钻机。据统计苏联先后制成了约35种以上不同形式,规格的钻井机。在过去30多年里。苏联钻约177口井,总工作量达42700米。
德国是采用钻井法最早、最多的国家之一。1850年钻成直径2.8~7.3米,深80.2~422米的井13口,总工作量达2400米以上。
西德1958年前所钻为直径7.62米的井,但近年来直径多为2.4米左右。在钻井机制造上,西德有所领先,拥有SG——500型WB——160/40型GSB450型,L系列的2、3、4、10型,数年前还专为我国设计制造了L——40型,一次成井直径4米,扩钻一次达8米。在表土钻井时,西德设计了一种三翼钻头,可以解决钻头包泥的难题。
三翼钻头
荷兰也是使用钻井法最早的国家。早在19世纪90年代荷兰就采用了郝尼格曼钻法钻成直径4.5米,深108米煤矿竖井。1955——1960年钻成直径7.65米,深分别为512米和505米,完全不渗漏水,中心误差为30毫米的两口井。
除上述国家外,英国、法国、加拿大、匈牙利、波兰、罗马尼亚等20多个国家也先后采用了钻井法,钻成近千口大口径钻井。
大口径钻井使用于工程方面,最早在1959年为南美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海湾上建造的一座8720米长的高速公路桥,是第一次在基础处理工程中成功的使用回转钻井法钻井,从此引起了世界上土木工程界的重视和推广。
马拉开波海湾大桥
在日本钻井法使用较晚,但发展很快。1962年日本从西德扎鲁兹基地公司引进PS——150型反循环钻井机,1964年日立建筑机械公司与西德扎鲁兹基地公司合作研制和发展S系列钻井机,以后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,利根钻机公司,加藤公司都相继研制和发展基础工程用反循环回转钻井机,型号多至20余种。
1972年为了适应日本本州——四国联络线桥梁的海上基础岩石钻井的需要。以本四联络桥多柱式基础为目标的直径3.6米的岩石钻井机相继研制出来,它们是石川岛播磨的L——10S型三菱重工业公司的MD360型、川崎重工业公司的KSD——4型与日本新日铁的BM——1型,这时都已在本四联络桥工程海底花岗岩钻井使用了。1977年三菱重工业公司研制成MD——400型工程竖井钻机,并已完成大鸣门大桥多柱式基础直径为4米及7米的海底工程钻井。
大鸣门大桥
我国于1958年开始进行钻井法的试验,当时水利,煤炭,桥梁等部门分别进行了直径1米和直径3.2米的试验,并取得了一些经验。
1966年下半年,洛阳矿山机械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设计了我国第一台试验性回转钻机,并于1969年5月钻成了我国第一口矿山竖井。
洛阳矿山机械厂
随后,出现了在表土层种一次成井,直径5.2米的红阳钻井机,某单位设计成功井下动力式回转钻井机,以及可钻直径9米的SZ9/700型竖井钻机。
竖井钻机
在工程钻井方面,1958年三门峡工程曾进行直径1米的基础灌浆检查井,1955年武汉长江大桥及随后的南京长江大桥都进行过直径3.6米的冲击法钻井。在长江流域上不少工程都采用了直径为1米的基础勘察取心钻井。淮河佛子岭水库于1965年进行了直径1米已建工程基础加强井,葛洲坝工程进行了直径2米防掏桩试验,以及1米直径的抗力体加固桩的钻井。随后重庆长江大桥和九江大桥都进行过直径2.5米和直径3米的河床灌注桩井。
武汉长江大桥
近年来,随着建设的发展,大口径工程钻井已发展到国防、高层建筑基础,污水处理等方面,钻井机也从原来的使用石油钻机及水井钻机改装代用,进而发展了表土层专用大口径工程钻井机。
本文转载自头条号:苹果的天 侵删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在此浏览器中保存我的显示名称、邮箱地址和网站地址,以便下次评论时使用。
尊敬的用户,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:
☎️卢总 13561966637(微信同号)
🔔您的一通电话,或成财富之旅的开端